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Linus狂批英特尔:Linux内核编译被拖慢,真相惊人!

2025-04-13

Linus Torvalds又发怒了。这一次,矛头直指英特尔工程师Jani Nikula提交的代码。他毫不留情地批评这些测试文件是令人作呕的秽物,拖慢内核编译速度,还留下大量冗余文件。问题出在哪?hdrtest测试功能被强制集成到常规编译流程中,这是Torvalds无法容忍的。

在Linux社区,代码质量和效率是近乎宗教般的重要性。任何破坏规则、降低标准的行为都会引来最严厉的反击。而这次争议涉及的是Direct Rendering Manager(DRM)子系统一个专门管理GPU渲染任务的重要模块,包括硬件加速、视频播放等图形处理核心功能。Nikula提交的问题代码不仅影响性能,更让开发者们陷入无意义的时间浪费。

Torvalds很快提出了解决方案。他认为,这类测试完全可以独立运行,而不是绑架整个编译过程。为什么不能单独触发它,比如‘make drm-hdrtest’?他质问道。在他看来,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效率低下,还会破坏自动补全功能,让开发者难以应对生成的大量垃圾文件,即使加入.gitignore也不过是掩耳盗铃式修补罢了。不解决根本问题,只会让人更加厌恶。

为了表明态度,他甚至临时将相关模块标记为BROKEN状态。这一举动直接警告Nikula:要么重写,要么撤回。从技术角度看,Torvalds建议将这些额外检查项隔离,通过kconfig选项实现灵活控制,同时优化目录结构,将多余内容移至.hdrtest子目录,以免干扰其他部分。

面对这样的压力,Nikula迅速回应。他承诺调整设计,把hdrtest迁移到专属位置,并参考社区反馈改进流程。但显然,这场风波已经超出了技术讨论范围,它成为了一次关于开源文化与职业精神的大考验。在Linux社区,每个人都知道,没有人能逃过细节上的严格审查,不管你来自哪家公司,也不管你的贡献有多大。

这并非Torvalds第一次爆发类似愤怒。从早期对Git开发的不满,到后来频繁斥责低质量代码,高标准就是他的标签,也是整个开源生态得以维系的重要基石。如果说HDR事件揭示了什么,那便是这个简单却深刻的真理:好软件从来不是妥协出来的,而是靠坚持打磨而成。如果牺牲性能换取便利,那么最终付出的代价只会更高,无论是在资源还是时间上。

对于广大粉丝和用户来说,他们对此事有着自己的解读。一些支持者认为这是必要的一课:没有严格要求,就不会有卓越成果。但也有人觉得这种激烈冲突可能伤害合作氛围。然而现实总是不言自明今天我们享受流畅、高效的软件体验,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些曾经被无数次推翻又重建过的不完美作品,以及背后那些拒绝放弃的人。

事件最终达成共识,但遗留下来的思考远未结束。这不仅仅是一场个体间观点碰撞,更是一场关于技术伦理与团队协作深层探讨。当所有目光聚焦于如何推动创新时,我们是否还记得那句古老但真实的话:细节决定成败?

返回